熱量的傳遞有H種基本方式,分別是:熱傳導、熱對流和熱福射。實際的熱量傳遞過程都是這H種方式進行的,或者只レ:i>巧中的一種熱量傳遞方式,但很多情況都是兩種或H種熱量傳遞方式同時進行。
3.1.1熱傳導
熱傳導通常也稱作導熱,它是在物體內部或相互接觸的物體表面之間,由于分子、原子及自由電子等微觀粒子的熱運動而產生的熱量傳遞現象。導熱依賴于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必須有濕差,二是必須直接接觸(不同物體)或是在物體內部傳遞。導熱現象既可發生在固體內部,也可發生在靜止的液體和氣體之中。通常情況下只討論在固體中的導熱。液體或氣體只有在靜止的時候(沒有了液體或氣體分子的宏觀運動)才有導熱發生,比如當流體流過固體表面時形成的附著于固體表面的靜止的邊界層底層中,流體的熱量傳遞方式才是導熱。在氣體中,導熱的機理是氣體分子不規則熱運動時的相互碰撞而傳遞能量。在導電的固體中,自由電子的運動是主要的導熱方式;在非導電固體
中,熱量的傳遞則主要是通過晶格的振動(也稱作彈性波)進行。液體的導熱機理則比較復雜。
3丄2熱對流
熱對流是指由于流體的宏觀運動,致使不同溫度的流體相對位移而產生的熱量傳遞現象。對流只能發生于流體中,且一定伴隨著流體分子的不規則熱運動產生的導熱。當流體流過一個固體表面時,由于流體具有黏性,因此附著于固體表面的很薄的一層流體為靜止的,在離開固體表面的法向上,流體的速度逐漸增加到來流速度,這一層厚度很薄、速度很小的流體稱為邊界層。在選界層內,流體與固體表面之間的熱量傳遞是邊界層外層的熱對流和附著于固體表面的靜止的邊界層底層的流體導熱兩種基本傳熱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傳熱現象在傳熱學中稱為對流換熱。對流換熱按流動的起因的不同(流動的驅動力的不同)分為自然對流和強迫對流兩種。
自然對流是由于溫差引起的流體不同部分的密度不同而自然產生上下運動的對流換熱。當固體表面的溫度高于環境的空氣溫度是,該表面上方的空氣受熱后密度變小,自由上升,從而發生自然對流換熱。在表面下方,緊挨著表面的空氣受熱后密度變小,由于受到阻擋積聚在表面底下,難產生空氣的自由運動,從而沒有自然對流換熱的發生。如果該表面的溫度低于環境空氣的溫度,則上方的空氣受冷,密度變大,積聚在上表面,阻礙了空氣的自由運動,沒有自然對流。而表面的下方,空氣受冷后自由下沉,則可發生自然對流換熱。
強迫對流則是流體在外力的推動作用下流動所引起的對流換熱。強迫對流換熱程度比自然對流換熱劇烈得多,在工業應用上絕大部分都是強迫對流換熱。當流體發生相變的時候,對流換熱則分別稱為沸騰換熱和凝結換熱。沸騰和凝結換熱的程度因涉及汽化或凝結潛熱的釋放而很劇烈,通常液體的對流換熱比氣體的對流換熱強烈。表3.1給出了典型的幾類對流換熱的表面傳熱系數的數值范圍。
3丄3熱福射
熱福射是由于物體內部微觀粒子的熱運動而使物體向外發射福射能的現象,只要物體溫度高于絕對零度,就不停地向外福射能量。從本質上看,熱福射是物體由于熱的原因向外發射電磁波的過程。電磁波的波長范圍很廣,其中只有波長范圍在化1 ̄100^1111的電磯波才具有熱的效應,他們稱為熱射線,包括可見光、部分紅外線和紫外線??梢姽獾牟ㄩL范圍為化38 ̄0.76|im。當物體的溫度比較低時,它發出的熱福射為紅外線,如在工業實踐中低于2000K時,物體發出的紅外轄射的波長大約在0.75 ̄20叫n之間。太陽的溫度大約為5800K,它發出的福射主要集中在化么間,其中可見光約占太陽福射總能量的45%[41]。
熱福射是一種電磁波,它也具有電磁波的一些特性。熱福射的傳播無需借助任何介質,可在真空中進行。正是由于福射傳熱和導熱、對流換熱的這一不同點,太陽福射才能夠穿過浩滿的太空到達地面,為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動提供無盡的能源。